受到金融机构IT预算收缩影响,去年以来,金融IT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承压,重拾增长成为关键命题。
作为银行IT市场的腰部公司,在经历连续三年增收不增利之后,博彦科技(002649.SZ)或迎来拐点。7月中旬,博彦科技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,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.12亿—1.31亿元,同比增长50%—75%;扣非净利润9695.92万元—1.11亿元,同比增长41.13%—61.01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业绩预告中提到,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公司本期利润产生积极贡献。这一表述引发市场关注:业绩修复是否主要来自汇兑收益?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否同步改善?转型成果是否已开始兑现?
有业内人士向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表示,如果此次反弹主要依赖汇兑收益等非经常性因素,建议关注其核心技术服务的营收占比变化。若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收入能保持20%以上增速,则可持续性较强。同时也需要观察其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和客户黏性指标。
基本盘修复待验证
官方信息显示,博彦科技成立于1995年,2012年在A股上市,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咨询、行业解决方案与数智技术服务提供商,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细分业务领域为信息技术服务业。
博彦科技在互动易平台上回复投资者问题时称,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国内和海外行业客户提供包括咨询、行业解决方案和软件开发测试运维等在内的综合信息技术服务。涉猎的行业主要为金融、互联网、高科技,三者2024年的营收占比分别为25.2%、37.74%、22.4%。
Wind 2025年7月24日数据显示,博彦科技总市值为85.46亿元,在IT服务板块市值排名50/118,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1925/5149。2021—2024年,博彦科技营收从55.32亿元逐年递增至68.99亿元,但归母净利润却从4.04亿元逐年递减至1.24亿元,毛利率由26.16%降至24.05%。
记者梳理多年财报发现,博彦科技业绩承压,主要来自研发投入与人力成本的同步上涨、商誉减值的持续侵蚀,以及新业务投入等因素影响。
2024年,博彦科技对上海泓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海泓智”)、TPG Consulting,LLC(以下简称“TPG”)、北京融易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融易通”)三家子公司计提近亿元商誉减值。其中融易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5233.45万元,TPG计提2865.43万元,上海泓智计提1340.43万元。此前,TPG和融易通已经计提总计5252.25万元商誉减值。
融易通是一家移动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,博彦科技于2021年收购该公司;TPG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技术咨询公司;上海泓智则专注于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服务,为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,TPG和上海泓智均是博彦科技于2014年收购的。
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博彦科技因收购子公司产生的商誉原值为7.11亿元,已经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为 2.69 亿元。
商誉减值,指原本预期的“溢价价值”(收购价超出被收购公司可识别净资产的那一部分)没有兑现,需要在财务报表中冲减利润。在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看来,并购扩张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完成细分行业市场的覆盖,提升市占率和规模优势;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,如果不能发挥1+1>2的协同效应,并购本身就是风险。
此外,近年来,博彦科技在研发上持续加码。2024年,公司研发支出为3.16亿元,略低于2023年的3.28亿元和2022年的3.26亿元,高于2021年2.65亿元的水平。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从2021年的87.51%提升至2024年的91.26%,公司人员中技术人员占比较大,近4年技术人员占比均在93%左右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,盈利增长背后的一大推力是日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收益。然而,公司并未披露该项收益的具体数额。根据财报,公司海外业务营收占比约30%,主要覆盖美洲、日本、东南亚等区域市场。
2025年上半年,日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整体升高,具体来看,从1月的0.46+上升到4月的0.51+,此后下跌到7月份的0.48+。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上升,意味着日元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如果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汇率波动,其业绩修复的“内生性”仍有待观察。特别是在毛利率回升、新签订单兑现、费用控制等方面,能否形成可持续的正向循环,尚待进一步验证。
竞争格局未现明显突破
赛迪顾问《2024年度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分析报告》显示,博彦科技在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整体排名提升两位至第16位,其中移动银行和开放银行解决方案分别位列行业第4和第5名,数据智能解决方案位列行业第7名。据 IDC预测,中国银行业 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 2023年的 692.96亿元增长至 2028 年的1021.7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8.1%。
然而,市场竞争的现实也颇为激烈。记者梳理博彦科技2025年上半年中标项目发现,公司所涉项目多为外包服务、系统开发及采购类项目,中标客户包括苏州银行、国家开发银行等,但中标单位通常不止一家。以苏州银行某系统项目为例,竞争者包括中科软(603927.SH)、软通动力(301236.SZ)、南天信息(000948.SZ)等;国家开发银行的平台项目亦有宇信科技(300674.SZ)、润和软件(300339.SZ)等厂商。
在银行IT预算收缩的大背景下,项目利润率普遍承压,回款周期延长成为行业普遍痛点。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金融IT企业目前处于较为严峻的经营环境之中。人力成本占比高,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固定支出压力,一旦业务量波动,盈利空间会被严重挤压。而应收账款回款周期拉长,又使得企业资金周转面临困境,现金流的稳定性承压。
近3个月,博彦科技股价涨幅达到63%,消息面利好包括:公司通过“技术+场景+生态”三位一体的赋能模式构建的数字化生态,以及在北京投资成立电力销售公司等。不过自上述业绩预告发布后,公司股价开始下跌,截至2025年7月24日收盘,已由高位16.10元/股下跌至14.77元/股。
尽管公司排名有所提升,但行业竞争格局并未出现根本性突破,从IDC近几年统计的银行IT市场份额来看,头部厂商优势稳固。同时,各大企业尤其是中腰部企业需要不断通过服务差异化、行业下沉或海外突破等方式寻求增量空间。
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向记者表示,银行移动金融业务整体仍处于发展期,但已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。部分银行确实在调整移动金融投入方向,从单纯追求用户规模转向深度运营和价值挖掘。这导致部分解决方案供应商业绩承压,但更多反映的是市场从粗放增长转向精耕细作。
向新赛道扩张
面对传统金融科技增长放缓,博彦科技正尝试在新技术和新场景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。博彦科技提出“技术驱动+生态协同”的破局关键,并进军智慧农业。
根据公司财报,2024年,公司签约合同总额达到8.1亿元,增长主要来自智慧农业、制造业等新业务拓展领域。智慧农业被视为对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响应路径之一,聚焦“AI 生产模型+全产业链数智化+ 数据闭环”。报告期内成功中标多项重要项目,例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、海康威视合作,共同开发“渔船多源感知与AI一体化智能终端设备”,同时将国内的先进智慧农业技术推广至东盟国家。
跨境金融是博彦科技的另一个布局方向。公司为东亚银行、渣打银行、众安银行、蚂蚁银行(香港)等机构提供跨境支付系统开发与升级改造相关服务,且这4家银行在香港地区都有积极开展稳定币业务。
此外,博彦科技近期于日本启动“大崎创新实验室”,重点聚焦“AI+、Web3 数字资产、量子计算”三大前沿技术领域,整合中国AI 开发经验与日本产业场景,打造“技术深度 + 商业落地”双优势平台。但公司在互动易上称,目前,相关项目尚处于孵化阶段,暂未产生实际收入。
萨摩耶云科技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,当前金融科技企业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:一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之中,比如MaaS(Model as a Service,模型即服务),该领域商业场景和应用较多,且缺少较大优势的竞争对手;二是拓展海外市场,金融科技企业可以考虑向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地区进一步挖掘。
在郑磊看来,金融科技企业起于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时期,但是因为区块链前期发展遭遇种种困难,金融科技企业主要在从事互联网相关的金融科技领域。相信这些企业未来仍在区块链金融技术和服务方面,存在较大发展空间。
关于除去汇率波动因素,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额以及公司新业务的发展情况等问题,博彦科技表示,半年报尚未发布,暂不接受采访。
什么炒股软件可以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