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正德元年,一位年轻官员被贬往贵州龙场驿。
驿站简陋如野人洞穴,瘴气弥漫,随行仆从相继病倒。
他却劈柴担水、煮饭煎药,闲时静坐石洞中沉思。
一天深夜,他突然长啸跃起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!”
此人正是王阳明,在人生至暗时刻点亮了心学明灯。
01
心外无物,选择即担当
王阳明初到龙场,当地百姓视其为异类。
他却不急不恼,主动为山民看病、教孩子们识字。
有次救治急症患儿,他彻夜未眠守在草棚,晨光熹微时孩子转危为安,父母含泪下拜。
他扶起他们笑道:“此心同此理,何分汉夷?”
这种担当源于“心即理”的彻悟。
正如职场前辈老张的故事:
三年前他放弃稳定副总职位,接手亏损的社区菜店。
妻子急得直跺脚:“四十多岁折腾什么?”
他却每日凌晨四点驱车进货,在店门口支起免费茶摊,街坊歇脚时随口聊聊需求。
如今小店扭亏为盈,更成了邻里联络站。
当记者问他是否后悔,他擦着汗笑:“心觉得该做,就值!”
02
事上磨练,困境即道场
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时,叛军十万压境。
幕僚们吓得面如土色,他却铺开宣纸练起书法。
笔锋沉稳如常:“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。”
最终用疑兵计智取叛军,创下“四十三天平乱”的奇迹。
这恰应了“人须在事上磨”的智慧。
我认识的面点师傅阿珍,五年前店铺遭遇火灾。
望着焦黑灶台,她抹了眼泪转身租下早餐车。
寒冬里裹着厚棉袄揉面,手指冻得通红却坚持现做现卖。
如今新店开张那天,老顾客们送来三十多面锦旗挂满墙壁。
她摩挲着锦旗说:“那场火,烧出了我的韧劲儿。”
03
知行合一,脚步即答案
晚年王阳明赴广西平叛,肺疾缠身仍日夜兼程。
弟子跪求歇息,他咳嗽着摆摆手:“念念存天理,即是知行功夫。”
最终倒在归途舟中,遗言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”震动千古。
这种践行精神在现代依然滚烫。
支教教师李梅的故事让我动容:
她放弃城市教职扎根云南村小,最初连黑板都没有。
带着孩子们用锅灰涂墙当黑板,削竹棍作笔。
今年中考,班里傈僳族女孩和志花考进州重点,抱着她说:“老师,我要像您一样点亮更多火把。”
李梅的朋友圈照片里,她晒得黝黑,笑容却比雪山还耀眼。
写在最后
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比喻心学如磨镜:“只怕镜不明,不怕物来不能照。”
生活这场修行中,每个选择都是磨镜石,每次困境都是试金石。
当我们在龙场驿的黑暗中守心,在叛军压境时凝神,终将在喧嚣尘世里,照见那个光明澄澈的自己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个脚印都在为心灯添油。
什么炒股软件可以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